上报单位:时间:浏览:

  又到映山红花开的季节,满山遍野的映山红开遍大面山的山山岭岭,如血似火,将整个天空映得红彤彤的。

  映山红,书名杜鹃花、子规花,相传为古蜀国王杜宇啼血浸染而成。映山红多开于我国南方尤其是大巴山一带。每年暮春怒放的映山红将整个山岗装扮成一片红色的海洋,蔚为壮观。
  周末,邀上家人重返大面山,为眼前的景观震憾。不禁回想起十年前的一幕……
  2000年春,我有幸到原水田乡履职。上任伊始,我便决定去一趟大面山,在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接受一场灵魂洗礼,并探索当年红军鲜为人知战斗的故事。于是在当地干部和村民的带领下开启了大面山的行程。
  当我们一行人来到位于大面山半山腰的大面山社社长周吉万家时,向他说明来意后。周社长爽快应承。周社长带着我们穿过屋后树林向山上爬去,来到一山岗处,在一丛鲜艳的映山红前,他放慢了脚步,表情凝重,声音哽咽说:“这就是当年红军小战士三娃子牺牲的地方,他牺牲时还不满16岁……” 于是周社长给我们讲起了三娃子的故事。  
  三娃子,是湖北麻城人。一九三二年底,随徐向前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跨越千里大巴山转战川陕苏区,任红九军军部通讯员。
  一九三四年春,国民党蒋介石和军阀刘湘以26万之众对我退守万源一带的8万中国工农红军展开了六路围剿。镇守大面山主战场的一万多名红军将士在红九军副军长兼25师师长许世友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艰苦卓绝的阻击战。
  战斗打响后,一天,乌云密布,天空沉闷。周吉万的爷爷和父亲听见屋后传来密集的枪声和追赶声,出门探望,见是一队匪军正在追赶一名红军小战士,他的爷爷和父亲急忙抄小路循着枪声追去,在一树丛中发现了身负重伤的红军小战士,当走到跟前,爷爷一眼便认出了这名红军小战士便是几个月前到家里请求自已带路的红军通讯员三娃子。爷爷急呼:“三娃子、三娃子!你醒醒!”三娃子,微微睁开双眼,见是他们,嘴角动了动,从内衣口装里掏出一封被鲜血浸透的书信,交到周吉万爷爷手里。“快,快!把这封信送到老鹰嘴指挥部许军长手里。”说完闭上了双眼,鲜血流了一地,染红了周围的映山红。  
  周吉万爷爷和父亲含着泪飞快将书信送到了山上的指挥部,交到了正在指挥作战的许世友将军手里……   
  第二年,在三娃子牺牲的地方开出了大片鲜艳无比的映山红。  
  随后周社长带着我们来到一悬崖处,周社长一边提醒我们注意脚下安全,一边指着旁边的小沟说:“这就是当年红军战斗过的战壕。”
  我们循声望去前方悬崖边一条二、三十米长的小沟映入眼帘,沟里填满了泥土,上面铺满着树叶,长着一排排小树。难以想象当年战斗的激烈程度,半人身的掩体如今只留下依稀可辨的痕迹。
  “为了阻止敌人进攻,红军在这里设置了3道木栅,并埋下了用桐油浸泡过的竹签,形成了数道防御屏障,敌人吃尽了苦头。”
  转过一个山岗,来到一小湾处,周社长指着低洼处说:“这里便是当年的万人坑,战斗进入白热化后,牺牲的红军战士来不及入殓,都长眠于此”。
  听了周社长的介绍,我们一行人顿时表情严肃起来,在向英烈们行肃目礼后,我们继续向山上爬去。在一开阔地一枯老的核桃树下,周社长指着树干上的小洞说:“这就是当年大面山战斗留下的弹孔。”我仰视树干,只见树身半边已蚀空,上面密密麻麻的弹孔仍清晰可见。
  离开枯树,回首望去,那棵见证了七十多年前惊心动魄的大搏杀的老枯树,尤如一位风蚀残年的世纪老人在春寒料峭的寒风中摇曳,我们一路唏嘘不已。
  前方终于没了路,我们穿荆棘,攀藤蔓,经过一个多小时艰难攀爬,终于爬上了大面山背后的老鹰嘴。来不及休息,周社长领我们来到一平坦处,指着脚下的土地说,这里就是当年许世友将军的指挥部,我们顿时来了精神,四处寻觅。只见几个洞口露出地面,周社长介绍说:“这就是瞭望口和机枪眼。”
  当年的指挥部随着硝烟的散去,已经不见了的踪影,仅留下几个孤零零的洞口在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值得庆幸的是指挥部后面3道战壕分明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红军的指挥枢纽。
  站在老鹰嘴上,极目远眺,大面山尽收眼底。老鹰嘴前方是数百米高的悬崖陡壁,后面是红军另一主战场孔家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扼守红军防御阵地的重要关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周社长指着山下一处沟壑向我们介绍:当年一股敌人从红73团和红75团的防御间隙突破,企图偷袭红军指挥部,被红军发现后,许世友将军一面命令红74团阻击敌人,一面亲自组织敢死队进行反击。许世友将军手握大刀带头冲向敌阵,手起刀落,“咔!”敌指挥官瞬间身首分离,脑袋滚下山坡好几米远,身子才向前倾斜倒地。红军将士纷纷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敌人见指挥官已死,无心恋战,抱头逃窜,遂作鸟兽散,很快败下阵去。
  此时,耳旁传来呼啸山风,似千军万马嘶叫,我们仿佛回到了那炮火连天的峥嵘岁月,仿佛看到一个个英勇的红军将士在嘹亮的冲锋号声中冲出战壕杀向敌阵。
  夕阳西下,我们从老鹰嘴来到了大面山脚的李明烈士墓前,李明是当年红74的团长,八十年代中期,组织遵从李明身前遗愿将其骨灰安放在他曾经战斗过的这片热土上,和成千上万牺牲的先烈们一道,长眠于大面山的青松翠柏中。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需马革裹尸还。”汉代将军马援的这首诗正是当年无数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们的真实写照。
  如今当地政府在此修建了烈士陵园,建立了烈士纪念碑。
  在中国革命史进程中,大面山无疑是一座丰碑,一座不朽的丰碑!

分享到:
上一条:万源:【时政】全市组织工作会议召开 下一条:万源:万源市举行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吴晓勇作专题宣讲